織金財神廟
織金財神廟是全國罕見的古建筑,與日本大阪的天壽閣相似,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 織金財神廟,始建于“改土歸流”后的清康熙初年,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重建。據文獻記載及口碑資料稱,廟由彝族父女設計并施工。老父積勞成疾,工程尚未告竣,不幸與世長辭。女承父志,鍥而不舍,終成大業。
景點概況
普天下在家中供奉財神爺的人很多很多。但是卻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為財神爺修建一個公眾的廟宇。只有在這里——織金古城的中心地帶,才修建了這樣一座規劃宏在、氣勢非凡的財神廟。而且其選址定位、設計結構、裝飾色彩,都具有很顯著的地方民族特色,具有上乘的文化品味;不愧為黔西北水西地區絕無僅有的一個古建奇觀。
景點歷史
清朝康熙五年,織金開始建置平遠府城。首任知府劉勇聘請了民間地理先生黃陰陽高設計城池布局。黃陰陽依據易經原理,將府城中心點選在我們身后的十字街。所有的建筑都按易經八卦方位選址。例如知府衙門就選在西北方向乾位,面對東方的震位,可實現上令下行之速。而財神廟選址則出于這么一種考慮:大家可能已經知道,織金城內外有泉水八十五處,又有兩條河交匯于這里,按易經學說的觀點,顯然是水旺克火,則呈現了陰盛陽衰的偏差,這就不利于城中的安全和發展。城內諸多泉水中,又以黑龍潭的位置最為要害。也就是說,在八卦艮位不能有這處龍潭。民間也傳說黑龍潭中有條孽龍,隨時可能拱翻地殼,使全城陷塌入潭中。于是,黃陰陽便令人鑄了十八口大鍋,將黑龍潭全部掩蓋鎖住,才在上面修建財神廟。同時,為了更好地實現水火相濟,又決定將財神廟的大門正對八卦學說中象征陽火的南方,并且對準這個方向修了一條大街——也就是我們身后這條大街,今天的名字叫新華路。在大街的盡頭還修了一座炎帝廟。炎帝廟又叫火神廟,是陽旺之象。這條大街一直是城中數百年以來的中心大街。過去的人們認為,平遠府及后來改稱的平遠州之所以興旺發達,就全靠這條陽關大道的設計。還十分有趣的是,由于財神廟大門正對大街,從遠處看來,仿佛已經沒有路了,到得廟前,才知道又轉彎過去。這也是財神廟永遠處于突出位置的優勢。
景點傳奇
這財神廟雖然稱之為廟,但它并不是佛教的寺廟,也不屬于道教、回教或者其他什么教。它在本質上屬于民間文化。按民間的說法,財神爺名叫趙公明,被玉皇大帝封為玄壇元帥,其職權為策權三界、巡察五方,提點九州;其能力可驅雷役電,呼風喚雨,除病祛邪,保天下平字,又善斷公道,主持正義,更能保虔心向善的人們發財致富。這樣一個喜氣旺盛之神,人們自然喜歡供奉于家中。而平遠府劉勇和地理先生黃陰陽則有更大胸懷,他們在觀念上跳出了狹隘的家庭圈子,將這尊喜神迎用于府城布局中最重要的位置,使之水火相濟,地方繁榮昌盛。這也算是一個沿用習俗而并不康俗的創舉了。
關鍵字: